- 董冰卿;王柯;
当前学界多注重楚国袍服的文字考辨或结构复原,未能系统地还原服装视觉形态。文章选取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袍服的典型样本3件,根据出土报告、古文献、出土实物建立虚拟仿真模型,探究一种更为系统、准确还原袍服的方式。运用Style3D、ET、Adoble illustrator软件从款式、面料、色彩、纹饰、发型、妆容方面进行虚拟呈现。研究表明,采用ET制作袍服板片并于Style3D中虚拟缝合能够直观还原袍服形制;根据袍服色彩数据建立HSB色彩模型能够还原服装色彩;将添加法线贴图、制作面料肌理、调节面料物理属性等方法相结合能够增加袍服面料的真实性;结合文献上下语境、礼仪制度、工艺技术能够相对准确地还原袍服的纹饰形态。
2025年01期 v.24;No.9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 练可馨;郭丰秋;
东周楚地乐舞博采众长,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关于其服饰的研究较为匮乏。严仓漆画涵盖了形式丰富的乐舞艺术,以其中一例舞人形象作为典型案例,运用多重证据法与图像分析法对相关服饰信息进行分析,并探索其服饰艺术再现。研究表明,从款式结构看,该服饰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的立领形式,彰显了南北民族互动与服饰文化交流的时代特色;从用色特点看,楚地乐舞服饰较日常服饰而言,更注重色彩所承载的特殊象征意义;从装饰纹样与服佩形式看,体现出楚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审美风格。这一形象的再现为丰富楚地乐舞服饰文化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2025年01期 v.24;No.91 9-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 温佳欣;李斌;
分阶段、分现象对唐代胡服进行汇总与分析。基于唐代服装受胡服影响的体现、唐代发展与胡服嬗变关系,结合现有史料,针对胡服在唐代嬗变过程以及嬗变原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考古资料法,研究表明:唐代胡服嬗变过程按特征分为形式统一、风格多样化、汉化转变3个阶段,尽管每个阶段都有互相重叠的范围,但唐各阶段历史变动较大,风格特征明显;唐人为满足自身需求是嬗变的根本原因,唐政府制定的政策是影响嬗变的主要原因。
2025年01期 v.24;No.91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 柴瑾;李强;李亚蕙;
文章围绕楚地服饰展开,通过墓葬出土实物与古籍文献复现楚人服饰面貌,深入挖掘服饰色彩的构成规律。分析认为:(1)楚服以织物为载体,楚地服饰主要是以红黄色系为主,其中黄色多见于绢,红色多见于锦。虽有楚人“尚赤”说法,但服饰中棕色却更为常见。(2)根据墓葬出土服饰与女俑及彩绘漆器上的服饰进行对比可知,不同等级的服饰用色已有区分。贵族服饰以黄色为地,而以女俑为代表的奴婢伎乐多用黑色,另外,楚国大众的服色以青蓝为主。(3)分析楚人服色形成原因,首先楚人的信巫风俗影响着对赤黑二色的使用,具体来说楚人对色彩的选择与楚国巫术祭祀活动的过程及情境相关联。其次,楚国的服饰礼制氛围宽松有利于服饰审美特性的发展。同时染织业的发展、大量色彩的出现促进服色的多样化呈现。最后,借服色以维护等级制度,体现在以服色用赤来凸显身份。
2025年01期 v.24;No.91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