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访问量:216631

服装研究

  • 基于Style3D技术马山一号楚墓袍服虚拟复原研究

    董冰卿;王柯;

    当前学界多注重楚国袍服的文字考辨或结构复原,未能系统地还原服装视觉形态。文章选取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袍服的典型样本3件,根据出土报告、古文献、出土实物建立虚拟仿真模型,探究一种更为系统、准确还原袍服的方式。运用Style3D、ET、Adoble illustrator软件从款式、面料、色彩、纹饰、发型、妆容方面进行虚拟呈现。研究表明,采用ET制作袍服板片并于Style3D中虚拟缝合能够直观还原袍服形制;根据袍服色彩数据建立HSB色彩模型能够还原服装色彩;将添加法线贴图、制作面料肌理、调节面料物理属性等方法相结合能够增加袍服面料的真实性;结合文献上下语境、礼仪制度、工艺技术能够相对准确地还原袍服的纹饰形态。

    2025年01期 v.24;No.9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 东周楚地乐舞服饰艺术再现研究――以严仓1号墓漆画为基本材料

    练可馨;郭丰秋;

    东周楚地乐舞博采众长,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关于其服饰的研究较为匮乏。严仓漆画涵盖了形式丰富的乐舞艺术,以其中一例舞人形象作为典型案例,运用多重证据法与图像分析法对相关服饰信息进行分析,并探索其服饰艺术再现。研究表明,从款式结构看,该服饰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的立领形式,彰显了南北民族互动与服饰文化交流的时代特色;从用色特点看,楚地乐舞服饰较日常服饰而言,更注重色彩所承载的特殊象征意义;从装饰纹样与服佩形式看,体现出楚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审美风格。这一形象的再现为丰富楚地乐舞服饰文化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2025年01期 v.24;No.91 9-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 唐代胡服现象嬗变研究

    温佳欣;李斌;

    分阶段、分现象对唐代胡服进行汇总与分析。基于唐代服装受胡服影响的体现、唐代发展与胡服嬗变关系,结合现有史料,针对胡服在唐代嬗变过程以及嬗变原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考古资料法,研究表明:唐代胡服嬗变过程按特征分为形式统一、风格多样化、汉化转变3个阶段,尽管每个阶段都有互相重叠的范围,但唐各阶段历史变动较大,风格特征明显;唐人为满足自身需求是嬗变的根本原因,唐政府制定的政策是影响嬗变的主要原因。

    2025年01期 v.24;No.91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 楚服色彩构成及成因探析

    柴瑾;李强;李亚蕙;

    文章围绕楚地服饰展开,通过墓葬出土实物与古籍文献复现楚人服饰面貌,深入挖掘服饰色彩的构成规律。分析认为:(1)楚服以织物为载体,楚地服饰主要是以红黄色系为主,其中黄色多见于绢,红色多见于锦。虽有楚人“尚赤”说法,但服饰中棕色却更为常见。(2)根据墓葬出土服饰与女俑及彩绘漆器上的服饰进行对比可知,不同等级的服饰用色已有区分。贵族服饰以黄色为地,而以女俑为代表的奴婢伎乐多用黑色,另外,楚国大众的服色以青蓝为主。(3)分析楚人服色形成原因,首先楚人的信巫风俗影响着对赤黑二色的使用,具体来说楚人对色彩的选择与楚国巫术祭祀活动的过程及情境相关联。其次,楚国的服饰礼制氛围宽松有利于服饰审美特性的发展。同时染织业的发展、大量色彩的出现促进服色的多样化呈现。最后,借服色以维护等级制度,体现在以服色用赤来凸显身份。

    2025年01期 v.24;No.91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纺织研究

  • 植物拓染在纺织品设计中应用

    刘翠萍;

    随着绿色环保意识的崛起和人们对自然、健康生活的追求,植物拓染这一传统手工艺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其美学价值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植物拓染的历史、探讨植物拓染美学价值以及在服饰、家纺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植物拓染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策略,以期为植物拓染在现代纺织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1期 v.24;No.9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基于隔针方式编织松密度羊绒产品工艺研究

    王新泉;

    基于目前针织产品向松密度或松结构方向发展的趋势,阐述一种松密度或松结构羊绒产品工艺的设计研究。通过1空1隔针出针编织纬平结构,达到织物密度松懈的效果,对于减针位置的工艺,采用分离减针的特殊技术实现;智能算数设计工艺,日本岛精SDS-ONE系统完成打版设计,绘制线圈结构图和编织工艺图,详细讲解了松密度羊绒产品的工艺设计方法,在普通12针电脑横机上编织出一款粗犷型松密度风格的羊绒产品。结果表明:所编产品手感柔软、密度组织结构协调统一,纹路清晰,外观独特,尺寸稳定性好,能够达到羊绒制品物理指标。该工艺的实现,能够满足客户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为生产带来无限可能。

    2025年01期 v.24;No.91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纺织服装文化研究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组玉佩形制及服用规律研究

    刘若安;向好好;陈政涵;叶鸿;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组玉佩的形制特点及其服用规律进行分析。运用文献研究与考古实物两维印证的研究方法,分析出楚国组玉佩具有多璜式与环佩组合式两种形制。研究表明:春秋时期楚国组玉佩主要为多璜式组玉佩,纹饰以素纹、勾连云纹、蟠虺纹、虎纹等居多,大夫及以上阶层可以服用。战国时期则流行环佩组合式组玉佩,并且龙纹玉佩逐渐取代虎纹玉佩成为主要佩饰,出现“S”形纹、折线纹等纹饰。同时战国早期这类组玉佩仍在大夫及以上阶层流行,战国中晚期则开始在士阶层流行,而庶民中则为少见。其服用规律的变化客观上与因战争频发导致原有礼制遭到破坏有关,主观上则因楚国日趋强盛及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出独具特色的楚服饰文化。

    2025年01期 v.24;No.91 42-4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显化与隐化:以纺织品为例探析文物名称英译对策

    周娅鹃;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在博物馆的对外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物名称的英译中,显化与隐化一直是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显化与隐化,可以在适当保留原语文本民族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升译文的可读性。

    2025年01期 v.24;No.91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长安三万里》中盛唐服饰文化元素解析

    郑迎春;尹志红;赵文萍;赵露;

    本文将文献研究和历史考古相结合,运用图像学原理对《长安三万里》中的盛唐服饰文化元素与剧情表达进行解析。认为《长安三万里》中的影视服装设计、影视人物造型、影视道具等充分参考了唐画、唐俑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复原了盛唐时期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其服饰款式、色彩与纹样均基于历史素材;《长安三万里》中穿胡服、女着男装以及工艺精湛的服饰等的刻画展现了大唐璀璨的文化,反映了唐代政治开明、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盛唐气象;《长安三万里》服饰文化元素基本符合历史,同时又结合了现代美学,在影视表达上统筹了时代审美和文化内涵。

    2025年01期 v.24;No.91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产业研究

  • 非遗蓝印花布赋能乡村振兴的“雷山实践”

    张剑峰;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政策方向,也是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本文以雷山村为例,从非遗蓝印花布落地乡村的困境,到落地雷山,通过“引、领、挖、业”多措并举,实施“非遗+”多元化转化的路径,探索出一条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雷山实践”经验。

    2025年01期 v.24;No.9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服装制造企业供应商绩效评价模型

    江玉杰;

    为了有效评价服装制造企业供应商绩效水平,提出一种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服装制造企业供应商绩效评价模型。根据采购服装物料的业务特点,构建了4个准则和14个指标的服装制造企业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服装制造企业供应商绩效水平。然后,对美尚服装集团在棉质面料采购上确定优选型供应商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服装物料报废率和服装物料准时交付率是影响服装制造企业供应商绩效评价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运用熵权-TOPSIS法构建服装制造企业供应商绩效评价模型,简单易行、易于求解,可作为服装制造企业在评价服装物料供应商绩效水平时的参考方法。

    2025年01期 v.24;No.91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 天府文化视野下时尚设计发展策略研究

    姜旭;

    源于天府文化的滋养,成都新锐服装设计在政府、高校、行业共同驱使下,跨界“非遗”“民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探寻在地文化、手工技艺回归生活之道,树立文化自信的美学理念,展现包容的地方设计态度和多元的时尚流行趋势。本文通过梳理服装产业、时尚人才、时尚设计全景,从宏观设计与微观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民艺传承与时尚创新的角度分析时尚设计,探究天府文化与成都生活美学的融合之路,以期为发展川渝时尚产业及构筑时尚生态圈提供启示。

    2025年01期 v.24;No.91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演进、内涵与重构

    章春苗;

    教师是第一资源,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认定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演进、内涵与重构。“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经历了从“通用型”到“专业型”的转变,转变过程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专业态度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然而,现有的认定标准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重构认定标准的必要性和原则,并基于此,给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评价的建议。

    2025年01期 v.24;No.91 85-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基于岗课融通设计专业点位教育人才培养实践路向探索

    李娜;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三段式“线性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深层次需求。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种创新型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岗课融通的点位教育模式。此模式旨在通过重新规划学习路径、优化课程结构、革新教学评价体系,来培养出市场所需的高素质设计专业人才,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2025年01期 v.24;No.91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高职“四维一体”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董杰;

    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中重要的环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文章从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与原则入手,研究并提出了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层面构建“四维一体”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针对每个层面的评价特点,从不同角度系统设计评价指标,阐述实施要点,以期能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评价工作提供指导。

    2025年01期 v.24;No.91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自清洁食品3D打印机的设计

    杨睿;卢祎宁;马绍辉;

    个性化、美观化的健康饮食越来越受到欢迎,传统食品加工技术很难完全满足个性化需求。设计开发可自清洁的食品3D打印机,该设备可以用巧克力类、淀粉类、亲水胶体类等食材进行打印。3D打印机的自清洁机构能够及时清理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碎屑、废料,食材存储与加热装置可以确保加工多种不同食材。此外,深入分析了巧克力类、淀粉类、亲水胶体类等食材的粘稠度、流动性、受热性等特性,相应设计了多种模块化打印喷头。本设计可以满足个性化精准营养的配餐供应,为个性化、定制化餐饮行业提供了新的路径,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2025年01期 v.24;No.91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