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刚;曾雪娇;苟双晓;刘玉璟;果霖;
在讨论花腰傣服饰无结构形式协调美的基础上,分析花腰傣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人地关系和花腰傣服饰图案亲近自然的和谐之美,并进一步探讨花腰傣服饰作为和谐社会秩序符号的功能。研究表明花腰傣无结构形式的服装看似“无结构”,实际上具有规律性、节奏性、重复性、组合性、叠加性和排列性等特点,具有浑然天成的和谐美。花腰傣服饰的图案纹饰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思想,花腰傣服饰本身就是族群认同、角色转换的重要符号,并已成为集体习惯、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睦相处的处世哲学,都渗透了和谐文化的理念。
2025年02期 v.24;No.92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赵赟颖;
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服饰书写一直被学界所忽视,伍尔夫通过对不同社会地位女性的服饰书写,表达了服饰选择是身份认同的一种反映。维多利亚遗风与爵士时代新风潮这两种服饰风格的相遇,既是女性之间身份认同观念的碰撞,也反映出伍尔夫矛盾的女性观。结合20世纪初女装革命的历史背景,运用身份认同理论和双性同体理论,能够说明莎利回归家庭的结局体现了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不成熟和过于理想化,指出伍尔夫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确有一种怀旧情绪,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一些优秀特质是值得新女性们重视和继承的,伍尔夫实际上也更倾向于现代新女性观。
2025年02期 v.24;No.92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孙立梅;
辽代契丹服饰纹样图案丰富多样,题材广泛,丰富了传统装饰纹样。采用文献研究及图案分析的方法,对辽代契丹服饰纹样独特的审美意象和风格特征进行归纳,探究其审美风格的成因。研究表明,从大自然与神话传说中获得的灵感是辽代织物纹样的重要灵感来源;春水秋山纹样,是辽代服饰纹样的主题;审美风格与其二元制相对应,以契丹服饰审美风格为主,杂糅了其他文化特征。其审美风格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地域自然环境、国家政令礼仪变化、服装纺织技术提高、宗教信仰及社会风俗、中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影响等;多种因素的交融,使得辽代契丹服饰纹样具有时代与地域的烙印,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理念。对其审美风格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探析,能够了解辽代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进而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纹饰艺术,对于现代服饰设计灵感具有启发意义。
2025年02期 v.24;No.92 53-5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 陈子寒;
针对楚国巫文化的起源及其对楚国服饰审美的影响等问题,在民俗学、图像学两条研究路线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巫文化在楚国服饰中的体现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楚国服饰的美学特征与巫文化的精神内涵高度契合,巫文化对楚国服饰有深刻影响,展现了楚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的观点。研究表明,从民俗学研究路线上看,楚国巫文化的产生源于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原因;从图像学的研究路线上看,巫文化影响下的楚国服饰在物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2025年02期 v.24;No.92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